央视网消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当下,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支持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健全统计评价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一场关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兴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新型智库的作用,针对高校和企业“如何系统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问题,在葛道凯副会长的带领下、吴英策副秘书长的组织下,开展了产教融合团体标准研制工作,产生了系列研究成果。在《普通高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建构》一文中,创新性提出了一套包含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43个观测点的评价体系,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理论创新:多维视角下的评价体系新框架
吴英策副秘书长在接受央视网记者专访时指出,产教融合作为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想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和具体实践,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要素,贯通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对于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评价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石,巧妙融合系统理论与关系治理理论,构建了一个既科学又全面的理论框架。“我们立足于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典论述,将其升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价值追求。”吴英策强调,该体系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产教融合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产教融合系统是由政府、高校、企业与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复杂网络,通过人才流、技术流及资金流等要素的耦合,形成共生关系。”吴英策解释道,评价体系因此需同步监测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效率、政策供给与创新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知识生产与技术应用的双向反馈。此外,关系治理理论的引入,为评价体系增添了新的维度。该理论聚焦于合作网络的制度性嵌入,强调构建教育、企业与政府间的可持续合作关系。吴英策指出:“评价体系需重点关注信任生成、协调适应和价值共创,确保各方在合作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收益。”
实践突破:从理论到实际操作的全面跨越
理论创新之外,研究团队更在实践层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研究团队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政策文本的质性编码、核心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以及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访谈数据,系统提取出校企技术标准对接、跨学科知识整合等关键评价要素。为确保评价框架的科学性,团队组织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广泛吸纳高等教育学会、知名高校及企业专家的意见,对评价体系进行动态优化。在实证验证阶段,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和严格的统计分析,证实了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和信效度。最终,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构建起一套科学、可操作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不仅理论严谨,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吴英策介绍道。
战略价值: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谈及该评价体系的战略价值,吴英策副秘书长表示,它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该体系以科学性为价值定位核心,通过动态评价模块设计,实现了从结果排名向发展引导的转变。”吴英策解释道,同时,多方参与机制的建立确保了工具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有效优化了教育生态。在实践适配层面,评价体系坚持目标导向、持续改进原则,创新性地构建了“核心指标+特色模块”的弹性框架,充分考虑了高校类型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通过完善校企数据共享机制显著提升了评价的客观性。尤为重要的是,该体系注重与现有教育评价制度的有机衔接,避免了多头评价、重复评价的问题,为高校提供了全面精准的反馈,指导其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此次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科学工具,更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路径。”吴英策总结道。
此次专访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普通高校产教融合评价体系通过理论创新、实践突破和战略价值三个维度的全面解析,正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该体系不仅有助于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更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