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免疫周特别关注|50岁后警惕带状疱疹,科学防治远离终身剧痛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5-04-26 09:53:32
央视网 | 2025-04-26 09:53:32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有一种皮肤疾病,发作时如刀割针扎般疼痛难忍,而且非常难缠,一旦感染便会终身携带病毒,即使暂时得到控制,这种剧痛还可能随时发作,它就是带状疱疹。它有个更被人熟知、如雷贯耳的名字——“缠腰龙”。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哪些人容易高发?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治呢?

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正值“世界免疫周”,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免疫服务,我们可以做到”。节目组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带状疱疹正确认知、科学防治的相关知识。

病毒深藏不露,50岁后可能再度“缠身”

说到带状疱疹,或许并不为公众熟知,但很多人说起它的俗称“缠腰龙”,却是“谈之色变”。

带状疱疹看似是皮肤问题,实则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作祟”。多数人在首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主要是发生在儿童期;水痘痊愈以后,病毒其实并未消失,而是长期潜伏在患者身体中的某个神经节内,伺机而动,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就可能会被重新激活,沿着神经在皮肤上引发水疱等皮损,就出现了典型的带状疱疹。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指出,全球普通人群每年每1000人中有3-5人患病。崔勇教授表示,“根据统计,这一病毒在中国成人中的感染率约为90%,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当中可能会患带状疱疹。在我国,每年带状疱疹的新发病例达到数百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 

而50岁,是带状疱疹给大部分人设下的一道坎。数据表明,即便身体健康,50岁以后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仍会陡然增加。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对病毒的抵抗力下降,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兴风作浪。此外,免疫力低下人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劳累的人群,也容易诱发带状疱疹。

不止一时的“疼痛”,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损伤” 

疼痛和皮损是带状疱疹的两大典型临床表现,患者往往先出现疼痛,进而沿着身体神经出现呈带状分布、簇状排列的小水疱。但带状疱疹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短时的疼痛,更不止于皮肤表面的损伤。

崔勇教授介绍,“在疼痛的性质上,当病毒在神经节中繁殖增多时诱发的神经炎症是导致疼痛的最主要原因,像针刺样、火烧样、刀割样等等;在疼痛的程度上,带状疱疹的疼痛等级和分娩差不多。”由于剧烈而持续的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往往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累及家庭、乃至整个社会。

与高发病率、严重的影响相对的是,公众对于带状疱疹仍然存在诸多误解,甚至是谣言,例如“水疱长满一圈就会危及生命”、“水疱好了就是治愈了”等,崔勇教授也一一厘清。

崔勇教授强调,“带状疱疹通常是沿人体的单侧分布,随着病程的进展,水疱消退逐渐消退,但这并不等于病毒被完全清除,神经损伤也可能尚未修复。许多患者在水疱消失后,仍会出现神经痛症状,这就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教授介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一旦形成,就不能指望能够立马消除,往往持续时间很长,我们曾经看到它居然持续了40年。我们不能等到带状疱疹留下后遗症才去管理它,那时候就是事倍功半了。“

主动预防,远离“难缠的剧痛”

面对这种“难缠的剧痛”,防患于未然便显得尤为重要。

带状疱疹疫苗是目前公认的能有效预防带状疱疹的手段之一,也是疾病控制的“一级预防”手段。“目前市面上有两大类疫苗,第一类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采用了基因重组技术,相对来说安全性比较高,根据临床研究证明,50岁以上人群接种疫苗后,发生带状疱疹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第二类是减毒活疫苗,也是临床上一个可以使用的选择,但免疫功能特别差的或者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禁用。”崔勇教授介绍。

在崔勇教授看来,通过早期接种来预防疾病,是一件非常值得去进行的工作:“从医学角度来说,我们皮肤科医生是鼓励到了一定年龄的人群去接种疫苗,这也非常符合卫生经济学规律。通过早期接种,不得病了,不是最好吗?”

而如果带状疱疹一旦发生,则应采取“二级预防”,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和治疗,以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需通过“三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积极进行治疗和康复管理。

“但总而言之,对于所有感染性的疾病来说,永远是预防为主,再到早期治疗为主、及时控制为主,这是最重要的,给患者带来的危险也是最小的。”崔勇教授总结道。

尽管带状疱疹可能仍然潜伏在我们的体内,但通过正确地认识、科学地预防、主动采取行动,我们可以将它阻挡在生活的正轨之外。

编辑:先藕洁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热点推荐
正在阅读:世界免疫周特别关注|50岁后警惕带状疱疹,科学防治远离终身剧痛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