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对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显示,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占GDP比重42.8%。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也深刻改变着就业市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当前,我国正通过岗位挖潜和职业转换,实现就业市场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释放出大量新岗位,如数据分析师、AI训练师等。另一方面,劳动者通过职业转换,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需求。
今年7月,人社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9个新职业和28个新工种信息,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用户增长运营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等,其中数字职业占据相当比重。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和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的重要力量。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今年10月,全国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超748万本。《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职业主播数量达1508万人。平台企业已成为吸纳扩大就业的蓄水池和稳定器。
以人工智能为例,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呈现爆炸性增长,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每一款大模型产品上市之前,需经过海量数据投喂,以帮助其理解人类提出的问题。为了不断对模型进行训练校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其主要任务就是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设计、调用、训练、优化和维护管理。通俗地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更聪明、更有用,进一步赋能千行百业。
又如,低空经济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据民航局统计,截至今年7月,我国获得执照的无人机操控员超22.5万人,相比2023年底19.4万人的数据,仅半年时间就增长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专业无人机飞手缺口100万人。未来,低空经济将被更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环境监测等领域,这一缺口还将扩大。
再如,新能源汽车催生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多种新业态。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和电动化、网联化的发展,推动汽车智能化程度持续提升,一辆车可集成上亿行代码,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都依赖于软件系统。相应的,对车上软件的测试、运维等任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等新职业不断涌现。
总体来看,与数字化、智能化相关的新职业、新岗位呈供需两旺态势。今年一季度,固废处理工程师、光伏系统工程师等招聘规模环比增长45%以上,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薪酬持续上涨。网约配送员被纳入新职业后,相关的技能比拼随之跟进;研学旅行指导师成为新职业后,从业者不仅摆脱了身份尴尬,而且获得更多家长和孩子的认可。
近年来,我国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及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从就业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2024大模型人才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7月,大模型算法、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数量和人才紧缺度均位居前列。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带来新的就业排斥。网络技术推动了线上就业平台普及,但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的务工人员来说,数字鸿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难题,导致无法有效获取和利用在线就业资源,如远程工作机会等。同时,缺乏数字技能的人群在就业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甚至面临失业风险。
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需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强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推进劳动者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和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和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加强数字鸿沟治理,缩小不同行业、不同代际劳动者数字知识与技能差距。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缺乏数字技能的劳动者提供就业指导和培训服务。加大对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制定促进数字包容的政策措施。完善数据安全与劳动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在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基本权益。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