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彩牡丹纹经瓶
陶器
元
高36.6、口径6.5、底径14.3厘米
1981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头后海南殖M5出土
该瓶造型秀美,为广东窑场产品。其装饰纹样受宋元时期江西吉州窑影响颇深,其涩胎彩绘技法很可能受湖南岳阳瓷窑影响,因此这件器物是多元文化以及商贸往来影响下的产物。
“梅瓶”一词,最早见于宋代,多是当时文人对瓶中插梅审美意象的吟咏,与今人习称的“梅瓶”无关。宿白先生指出,今人所称的宋代“梅瓶”,宋人称“经瓶”,并称这种长腹瓶为“经瓶”的原因,重在用“经”道出其深细长腹的特点。故宋人又称其为“长瓶”。明人并无“梅瓶”称谓,所谓明代“梅瓶”,实为明人流行的盛酒之具,明人多以“酒尊”“酒瓶”名之。今人“梅瓶”之称谓,多援引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梅瓶,……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的说法。不过,“梅瓶”插花在晚明已成风尚,而且,从文献来看,今人“梅瓶”之概念,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