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国家高新区:向“新”求“质” 积蓄发展新动能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4-07-01 19:05:56
央视网 | 2024-07-01 19:05:56
原标题:
正在加载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发展竞争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泸州国家高新区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现有基础和“三个动力来源”,着力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向“新”而行, 以“质”致远, 积蓄新动能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的泸州高新区)

  立足产业基础催生新质生产力

  在泸州国家高新区,有一家民营企业,凭着完善的管理制度、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专业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及健全的销售网络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赞誉。其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目前打造全球最大的差速器总成生产基地已初步建成。

(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齿轮锻造生产线)

  这家企业,就是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主导产品——汽车差速器系统(含差速器总成、壳体、行星半轴齿轮套等),是汽车转向系统不可替代的关键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多项标志性产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引领作用,做到1个全球第一(结合齿单一产能)、4个全国第一(铜环、钢环、离合器支撑主转穀、同步器总成)。  

(泸州豪能传动技术有限公司齿轮锻造生产线)

  向“新”而行,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体现在产业发展的全链条中。高新区以重点产业链为抓手,扎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泸州国家高新区标准化厂房)

  电子信息业方面,与中国电子深度合作,近年来已落户四川长城信创智能制造基地、四川冠捷一体机显示等项目,初步构建起以安可替代产品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

(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基地)

  围绕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这一平台,正在与华为公司深化华为云、大数据灾备、数字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

(泸州高新区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

  与四川农信社紧密合作建设的云储存为主的综合性数据中心,将是“东数西算”西南地区最大的金融数据中心。

(四川农商联合银行黄舣数据中心)

  装备制造业方面,集聚培育泸州豪能、泸州智通、泸州容大等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以泸州智通为例,落户园区以来,企业从寂寂无名到行业翘楚,从浓香型白酒自动化酿造生产线到酱香型白酒自动化酿造生产线,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目前,公司已经研发形成了包括机器人上甑系统、二维拌和系统、自动化酿酒控制系统、智能桁车系统等在内的核心技术。与泸州老窖、水井坊、古井、西凤、洋河等白酒品牌都有合作。“时刻保证技术在行业领先,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泸州智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泸州智通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毛帮奎表示:“不断创新,努力练就“独门绝技”,保持行业领先优势,这是泸州智通每年“任务单”上的必备项目。公司每年都坚持把营业收入的5%左右用于研发,不断升级改造整套生产系统,目前,已经拥有白酒酿造相关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80余项。”    

  立足科创源动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坐落在泸州国家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泸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集CMOS内置摄像模组开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其摄像头模组出货量排全球第六位。公司很安静,车间是无尘的,只能隔着玻璃看;里面也没什么人,但见一些机械臂在不停旋转、伸缩。公司副总经理朱广文介绍,去年以前,车间里要“热闹”得多,因为当时技改没有全部完成,员工数量比现在多一倍。

(泸州成像通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因为其产品科技含量高,更因其技术在不断更新。通过设备升级和技术革新提高产能、节约成本,于企业发展是进步的动力源,更是一个准则。成像通也不例外。2019年—2021年,他们每年用于研发的经费约为1000万元;2022年和2023年,这个数字翻倍,分别都达到2300多万元。高投入的回报明显,去年公司基本完成新一轮技改,生产自动化率已达到90%。以当年产量1.62亿颗摄像头来算,以前需要员工750人,现在只需350人。

  立足科创源动力,高新区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现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3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区。创新平台方面,立足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加强国家级双创载体、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

  成果转化方面,以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与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20余所国内知名院校深度合作,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去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50项,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12亿元。

  立足人才外引内培催生新质生产力

  高新区大力实施人才聚集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前成功引进3名两院院士,2名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人才28名。园区各类人才总量达6万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总量达1万余名。同时,园区加快推动产教融合,落户中国西部工匠城实训基地、中国电子(泸州)人才培训中心等一批产教融合载体,每年可定向培养产业人才近万人。

(泸州高新区中国轻工工匠学院)

  园区出台了《泸州国家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营管理办法》,制定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项管理制度,使工作站运营有机制、管理有制度。每年设立500万元博士后工作专项资金,让博士后科研有资金、项目有投入、生活有保障;出台《泸州国家高新区高层次人才、紧缺实用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养工作支持办法》,人才可享受安家补助、岗位激励等高层次人才奖励补助,最高65万元;按照“政府搭台、多方联动、合作共赢”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有机融合。“走出去”成功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搭桥牵线”建立合作,“引进来”大力深化校地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流动站)等高校院所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招收协议。

  “引进是基础,用好是关键。”泸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程表示,“通过多种举措,高新区破难题、克难关,在关键领域引领、帮助企业创新取得良好成效。围绕白酒生产酿造,开展白酒智能酿造系统研发等博士后课题研究,着力攻克白酒智能化升级的关键问题,实现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智能酿造生产新阶段,成为国内白酒酿造首创,推动自动化酿酒模式向前发展;围绕液压挖掘机、抓料机生产制造,开展液压挖掘机、抓料机节能控制技术博士后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革新,高起点提升产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指标,成功研发制造中大型液压挖掘机、10-120吨级抓料机、10-50吨级报废汽车拆解机,填补了国内挖掘机技术领域空白。”(通讯员 蔺艳霜 张玮 吴韵雅)

编辑:吴慧芳 责任编辑: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热点推荐
正在阅读:泸州国家高新区:向“新”求“质” 积蓄发展新动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