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端午假期是“517”房地产新政后的首个小长假,根据中指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6月8日至10日,全国30个代表城市的房产日均成交量比今年五一假期增长超过六成。如何看待这段时间楼市的热度?是哪些因素支撑了楼市的回暖?“517”楼市新政出台以来,已有超过10个省份的数十个热点二线城市落实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未来市场走势会怎样?为此,《央视财经评论》节目邀请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和财经评论员许峻铭两位嘉宾就楼市回暖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端午小长假期间,一线城市的楼市表现非常活跃。上海楼市在新政后市场变化显著,花木地区总价五六百万元的房型成交量较新政前增长了近35%。数据显示,端午假期前两天,上海二手房网签成交总量近960套,超过五一假期的总和。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随着深圳在5月 6 日和5月 28 日相继推出的楼市新政,新房市场的活跃度显著增强。端午假期三天,深圳一手住宅成交量同比上涨24%,二手住宅成交量同比上涨100%。近期北京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出现放大迹象,整个5月,北京二手房网签达到 13383 套,和去年5月同期相比上涨3.1%。而进入6月,市场交易有进一步回暖的趋势。最新网签数据显示,6月 1 日- 10 日,北京二手房网签达到 3127 套,环比增长16.2%。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苏京春认为,新政明确释放了以价换量的效应,使需求得到有效释放并实现落地。房子是用来住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老百姓对房价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供给方抓住新政契机,尽快卖房,因此挂牌价略高于交易价。
新政在需求端也打开了一些窗口,比如降低首付,方便年轻人上车。调降公积金贷款利率,调升公积金贷款额度,对多子女家庭特别利好。商业贷款利率也在下调,这些措施促使观望者的需求得到释放。尽管咨询量和看房量反弹明显,但交易量相对滞后,还需要持续观察政策的发力效果。
目前政策的松绑给市场释放了强有力的信号。除了“517”新政,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稳市场的政策导向。目前的政策能否支撑楼市回暖?未来保持热度还需要哪些因素?
财经评论员许峻铭就这两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政策导向性非常明确,控制策略也十分清晰,这两点是支撑目前楼市企稳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说,各城市不能只依靠通用的政策,还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发展,这是关键所在。如果一个城市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能够提升,那么就可能确保楼市企稳,这也将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目前一系列政策导向积极推动楼市企稳,包括鼓励地方政府参与开发商的购房买地。这种模式将商品房建设和保障房供给有机结合,因为房地产供给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盘活存量商品房,不能再依靠个人消费零售,而是需要政府介入。
一方面解决供给问题,不再增加同质化程度高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配套的个人金融政策降低购房门槛,增加需求。这样短期内楼市确实可以看到回暖甚至企稳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各城市还需要做好自身工作,才能确保持续稳定发展。
苏京春认为取消买房限购后,许多城市推出了自己的附加政策,其中杭州市推行的“买房落户”政策是非常亮眼的。这一附加政策不仅能提振楼市,还能促进要素流动,破除人力资源流动壁垒。长三角、中部城市群、成渝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政策变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在相关政策出台后,这些区域的房市活跃度迅速上升。总体来看,这些附加政策不仅激活了市场,还对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峻铭认为,新政策主要关注改善性和保障性需求,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过去几十年来,房地产有两个主要逻辑:一是通过买房换户口和身份,例如杭州的新政策给购房者提供了定心丸;二是防止炒房,保持“房住不炒”的基本原则。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真正想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给他们机会和支持。
许峻铭还提到,一些城市的配套政策也很不错,例如有相应学历或技能证书的购房者可以享受折扣,这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但他也指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杭州那样的经济实力,因城施策是关键,每个城市的资源和条件不同,盲目效仿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城市管理者需要展现执政智慧,制定适合当地的政策,这也是观察和关注的重点。
除了不断宽松的购房政策,各地也在降低交易税费、交房及交证等方面也在探索更加贴心实惠的服务,相信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有利于缓和购房者的观望情绪,进一步促进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释放。
监制:张煜
编辑:杨大城
策划统筹:王静